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三十五章 卖谷

稻谷收回之后,不管是留作口粮的,还是卖到粮站的,都先收到家里存放,那时候农村房屋都不大,有客厅的就堆在客厅,没客厅的堆在厨房或者房间,往往占据了整个屋子。

屯积口粮,山区农家一般用的是屯,做法与“晒垫”相似,相比于“晒垫”,更窄更长,大约只有两尺宽,长度不太固定,根据需要可以打制的很长。

底下放上木板,有一层厚厚的稻草,隔离地面防止受潮,随着稻谷倒入,一圈圈展开,一圈圈往上绕,稻谷越多,升得越高。竹屯最怕老鼠咬,这是山区农村为何家家户户都养猫的原因。

老家的口粮,一般用仓存入,木头制成,打制的特别结实,底下有个开口,打开阀门,稻谷自动流出。也有用竹屯的,集市上购买得到,不过相对较少。

仓比屯更实用,也更坚实。从屯中取出稻谷,要爬到屯顶,将稻谷扒下,相比于仓自动流出,要劳累得多。

改革开放之初,经济还不够活跃,开放程度也不够,农家生产的稻谷,指定了只能卖到本乡的粮站,而且都是由自己想办法拖运,到了粮站之后,又自己一袋袋扛进粮库,扛上粮仓。

每个乡一般只有一个粮站,记忆之中,邻近的澡下就只有一个粮站,设在一个叫富溪的村庄。而我家所在的会埠乡,则有两个,一个设在叫车坪的地方,一个设在叫渣村的地方。

枫垅村可能是会埠乡最偏远的山村,距离乡**所在地,至少有三十多里路,到了乡**所在地,还要再往前十几里,才到渣村粮站,而车坪粮站更远,还要往前十几里。

农家屯积场所不够,按照早稻和晚稻收获季节不同,分成夏收与秋收两季,请车装载,到指定的渣村粮站售卖。

最初的时候,只有麻袋一种装稻谷的袋子,满满的一麻袋稻谷,能有两百多斤,最重时能达三百斤。全部靠人力,一袋袋的收回家里堆好,全部收获完毕,又一袋袋的装车,到了粮站又一袋一袋的扛上粮仓。

刚刚分田到户时,每个大队只有一台大型拖拉机,请车要事先和司机说好,一家家的轮流装运,不过大型拖拉机载运量大,往往几家合在一起,才能装满一车。

运车辆确实太紧张,打招呼晚了,可能要等十几天,后来有不少的村民,自己掏钱购买了手持拖拉机,既缓解了稻谷运输紧张压力,也能增加不少收入。

手扶拖拉机比大型拖拉机小得多,但是马力强劲,相当轻巧灵活,不但能在路上装着东西跑,还能下田,代替牛拉着犁田器具劳作,就是现在,仍然有许多田间器械,以手扶拖拉机的机头,作为牵引。

青年塘三户人家,常常合作一车,直到手扶拖拉机兴起,才开始分开。稻田产量受气候、肥料、稻虫、耕耘等影响,产量有高有低,多时还要与别人联系搭车,少时还要装上他人家的几个麻袋。

在麻袋唯一的那些年,这样的方式,有利于各家互帮互助,麻袋太沉太多,靠自己一家,是很难装上车的,到了粮站之后,也很难下车卸载。

有时几家人合在一起,人数还不够,还要请亲戚好友前来帮忙,扛麻袋是重体力活,妇女和小孩都帮不上忙,除非特别高大强壮的妇女,才有可能使上力气。

高高的麻袋堆旁,大人们一手将扣一手托,佝偻着腰猛的一用力,将麻袋扛上肩,麻袋太重,要利用冲劲,轻微小跑,到了车旁,将肩膀一甩扔到车上。

低处的麻袋,或者车上的麻袋堆高之后,还要有两个人站在边上,一人抓住麻袋装的一头,搬到扛运的人肩上,或者在车上按顺序,层层叠放。

手扶拖拉机兴起之后,蛇皮袋也开始大量出现,一蛇皮袋稻谷,才一百多斤,这时妇女和大一点的小孩,都可以帮上忙了,少数情况下,才会请人帮忙,一般都是各家自己装运。

麻袋也好,蛇皮袋也好,装车时是非常讲究的,装好车之后,没有绳索捆绑,全部靠谷袋自身的重量固定,装得又高,路面不平一路颠簸,装得不好,很有可能路上掉落。

特别是手扶拖拉机装运,车斗太窄太矮太小,为了能够多装,四周常树起几根粗壮木棍,一直堆积上去,因此特别不平稳,驾驶员都不敢开得太快,一路摇摇晃晃,颠簸两三个小时,才能到达粮站。

大型拖拉机的驾驶室,手扶拖拉机的驾驶位置,一般只能坐一两个人,其他人都是坐在高高的谷堆之上,既能看护粮袋,防止掉落,也能及时发现问题,及时加固,防止垮坍散落。

事实上经常有粮袋掉落,蛇皮袋表面光滑,更容易滑落,一路上总要停下来,将掉落的粮袋重新装上车,有时一两袋出现松动,只要不太严重,大人们会用手抠住。

整车稻谷,浸透农家一个季节的辛勤汗水,代表一个季节的收获,到了粮站之后,等待工作人员验收,一旦合格,就能变成一叠叠钞票,用来贴补家用,交小孩的读书学费,购置稻种和肥料,修补劳作器具,等待来年再次投入辛苦劳作。

丰收有喜悦,但喜悦来得并不是那么顺利,那时候的粮站,对稻谷的验收非常严格,如果验收不合格,一车的粮食都会拒绝收购,对远道而来的农家,打击非常大。

地面潮湿,晒垫太少,晴天不够,稻谷有时晒得不透。风车扇谷不够彻底,有时里面还有瘪谷。晒垫收卷,夹起地面沙土,有可能掺进稻谷之中。

这些都能检测出来,工作人员手里有个长长的圆柱形钎子,长而尖细,中间有道槽,是特制的稻谷验收工具。

到达粮站之后,检验人员将钎子猛的插入粮袋,带出一些稻谷,观察之下,如果砂子或者瘪谷太多,就是不合格。拿出几粒稻谷放入口中,咬动之下,如果不够脆带点软,就是没晒透,也会被认定不合格。

全乡的稻谷集中这一时段送到粮站,工作人员是非常忙碌的,每个检验人员身边总是围着一堆焦急的粮农,秋季还好些,夏季天气多变,遇到暴风雨,连躲都没地方躲,遮盖不及时,一车的稻谷,可能都要淋湿。

好不容易等到检验,合格之后,立刻将粮袋扛进粮库,里面我曾经跟进去过,空旷而又宽敞,三四根长长的木料钉在一起,上面又钉着一段段横木,当作梯子,一直通到高高的谷堆上。

粮袋必须要扛到最顶端,扛上去之后,带着一阵轻松,重重的将粮袋扔下,打开袋口,金黄的稻谷倒入谷堆,顺着坡度倾泄而下,如沙子滑动的“滋滋”摩擦声,透着一丝欢快,笑容也像稻谷,堆积在大人脸上,此时收获带来的喜悦,从心底流露。

不是每一家的稻谷都能验收合格,有时一钎子插入,发现存在问题,往往代表整车不合格。每当这个时候,粮农无不满脸恐慌,央求检验人员再多检验几次,多检验几袋。

焦黄而又黝黑的脸庞,忧愁如同密布的皱纹,一起堆积,碰到心软一些的检验人员,可能会多检验几袋,那样只要处理好有问题的几袋就行了。

遇到态度生硬些的检验人员,宣判了整车不合格,再多的央求和辩解,都是那么苍白无力。那个时代就是这样,唯独一家,不卖给这里,没有地方再可以卖。

每次卖粮,总能碰到检验不合格的事情发生,无奈的粮农,委屈的将稻谷从车上卸下,再次在粮站的空地上晾晒,或者摇起风车,将稻谷重新吹一遍。

我还见到过突然下暴雨,粮农们匆匆忙忙的取来雨布遮盖,这时无法再检验,也无法卸车,一直要等到雨停。

常有农家因为遇到暴雨或者检验不合格,粮站中露天留守一夜,真不知道他们这一夜是怎么的心情,又是怎样度过,好在我们家卖稻谷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。

听父亲说,他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粮站工作经历,因为检验时心太软,把关不严被领导发现,又被辞退回来。至于是怎么去的,做了多久,涉及个人隐秘,或许又有着一段伤心,父亲从来没有说过。

相比渣村粮站的遥远,邻乡澡下的富溪粮站,可能要近一半以上,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,可能是村里干部提了意见,也可能是上级体察到不易,我们村的稻谷,可以到富溪粮站售卖。

枫垅大队可能是会埠最偏远的山村,与澡下的曲湖大队毗邻,沿着我家门前的马路往东,穿过一个小山坳,那里就属于尖角大队,最近的曲湖生产队,距离我家只有五六里路。

曲湖的北面山脚,就是东山下生产队,那里有大姨家的农田。曲湖与柏林接壤,东山下与坳上接壤,走动经常,交往频繁,互有亲戚,嫁娶不断,通婚成俗。

通往富溪粮站的路,在经过尖角大队的上里河之后,进入澡下的主干道,往右直通富溪粮站,往左直通澡下公社**所在地,距离差不多,都是三四里的样子。

从我家出发,相比于到会埠,到澡下也将近缩短了一半路程,村里购买东西,或者有人生病,一般情况下更愿意到澡下。可能因为澡下更闭塞,澡下的东西稍微要比会埠的贵上一些。

路也更平直,只有交界处的山坳,权属不明,没有铺砂石,路基也较软。山坡上是黄土路,农田处是泥土路,晴天还好,遇上几天雨,黄土路滑得不能行走,泥土路几乎像耕耘过的农田,无处可以下脚,骑车经过,常深陷其中。

富溪粮站不但近,检验也相对要宽松些,卖粮的人也不如渣村多,粮库规模却不相上下,自从到这里卖粮,很少能见到如同渣村般的拥挤和热闹,也很少能见到有粮难卖的无奈和忧愁。

为您推荐